国际关系学院始建于194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是一所富有优良传统的高等学府。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心学校办学工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邓颖超等同志曾多次来校视察,与师生亲切交谈,给予极大关怀。陈毅副总理亲笔题写校名。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要批示。
学校曾为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20世纪50年代首创侧重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196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3年,率先完成从单一的外语院校向多学科复合型院校的转型。
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全国重点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学校以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核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要求高、专而精”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卓越人才为己任,建设在国际关系、国家安全领域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大学。学校促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多年来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传播媒体等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许多毕业生已经成长为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业务骨干。
目前,学校设有国家安全学院、经济金融学院、外语学院、法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5个学院,本科教育设有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日语、法语、传播学、法学、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行政管理等10个主修专业。2019年至2020年,国际政治、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法语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开展协同育人合作项目,开设了金融学、数据科学、创新创业与商科教育、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阿拉伯语、韩国语等辅修专业或微专业。
学校拥有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举办权,并与美国、日本、法国、丹麦、以色列等多国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育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实行秋、春、夏三学期制,其中夏季学期聘请国际师资前来授课。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并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学术实践活动。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导师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主修与辅修互为支撑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成效。学校长期坚持小班教学,坚持精细化培养。
国际关系学院拥有一支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队伍,其中既有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也有在教学岗位上成绩斐然、获得国家和北京市表彰的教学名师或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学术氛围开放、活跃,长期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
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务院颁布的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之一,其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40多年来,国际关系学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研究生,成为涉外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科研机构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学院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共同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涵盖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拥有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和网络空间安全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政治学涵盖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公共外交与文化传播、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国家安全学等6个二级学科点;理论经济学涵盖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公共采购学等4个二级学科点;外国语言文学涵盖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等3个二级学科点;还有应用化学独立二级学科点。专业学位拥有翻译、电信、法律、警务等4个授权点,11个专业领域。在校全日制研究生近700人。
40年来,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下四大特色:
特色一:规模适度,少而精,精细化培养。适度的招生规模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学校研究生各专业招生人数每年基本保持在30人以内,大部分专业保持在10人左右,师生配比高,确保研究生能享有更优越的生均教学资源,得到导师更充分的指导和栽培。同时,通过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跨专业开展“中国与国际关系”联合硕士项目,实施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人才国际培养项目,始终坚持精细化、精英教育的传统,培养了一大批视野开阔、笃实勤奋、学贯中西的优秀人才。
特色二:传统学科教学研究能力上乘,领先优势明显。学院自1979年起培养英语、日语、法语研究生,毕业生大多活跃在我国外交外事、国际问题研究与教学领域。学院早在1981年就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培养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随后又增设了国际政治、公共外交与文化传播、国际关系与国际法、政治学理论、国家安全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成为我国知名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学者培育的“摇篮”。1984年,学院最早试点外语专业和经济专业复合培养,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以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国际公共采购学专业为主的经济学培养体系,就业水平始终位居首都经贸类专业研究生前列,成长出许多蜚声中外的商业和国际经济人才。
特色三:新兴学科与一流科研机构强强联手,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院和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北京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单位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和应用化学等学科专业培养,均由国内相关领域一流专家和学者领衔,学研结合,为特色工科研究生把握学科前沿动向、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还通过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等单位设立教学实践基地,为翻译硕士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机会。
特色四:专业学位发展迅速,定向服务能力加强。随着翻译、电信、法律、警务四个专业学位硕士点陆续设立,学院确定了强化服务行业一线的理念,定向生人数逐渐从过去的10%上升到30%,进一步凸显了服务面向,加大了教练结合,为我国相关行业领域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当前,学院正在以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等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突出自身教学研究特色,“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资源充足、团队合作”为培养理念,大胆探索一条适合国际关系学院满足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研究生教育之路,不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务院颁布的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之一,其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40多年来,国际关系学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研究生,成为涉外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科研机构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学院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共同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涵盖法学、经济学、文学、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拥有政治学、理论经济学、外国语言文学和网络空间安全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政治学涵盖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公共外交与文化传播、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国家安全学等6个二级学科点;理论经济学涵盖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公共采购学等4个二级学科点;外国语言文学涵盖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等3个二级学科点;还有应用化学独立二级学科点。专业学位拥有翻译、电信、法律、警务等4个授权点,11个专业领域。在校全日制研究生近700人。
40年来,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下四大特色:
特色一:规模适度,少而精,精细化培养。适度的招生规模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学校研究生各专业招生人数每年基本保持在30人以内,大部分专业保持在10人左右,师生配比高,确保研究生能享有更优越的生均教学资源,得到导师更充分的指导和栽培。同时,通过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跨专业开展“中国与国际关系”联合硕士项目,实施联合国和国际组织人才国际培养项目,始终坚持精细化、精英教育的传统,培养了一大批视野开阔、笃实勤奋、学贯中西的优秀人才。
特色二:传统学科教学研究能力上乘,领先优势明显。学院自1979年起培养英语、日语、法语研究生,毕业生大多活跃在我国外交外事、国际问题研究与教学领域。学院早在1981年就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培养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随后又增设了国际政治、公共外交与文化传播、国际关系与国际法、政治学理论、国家安全学等二级学科硕士点,成为我国知名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学者培育的“摇篮”。1984年,学院最早试点外语专业和经济专业复合培养,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以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国际公共采购学专业为主的经济学培养体系,就业水平始终位居首都经贸类专业研究生前列,成长出许多蜚声中外的商业和国际经济人才。
特色三:新兴学科与一流科研机构强强联手,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院和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北京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单位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网络空间安全、电子信息和应用化学等学科专业培养,均由国内相关领域一流专家和学者领衔,学研结合,为特色工科研究生把握学科前沿动向、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还通过在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等单位设立教学实践基地,为翻译硕士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机会。
特色四:专业学位发展迅速,定向服务能力加强。随着翻译、电信、法律、警务四个专业学位硕士点陆续设立,学院确定了强化服务行业一线的理念,定向生人数逐渐从过去的10%上升到30%,进一步凸显了服务面向,加大了教练结合,为我国相关行业领域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当前,学院正在以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等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突出自身教学研究特色,“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资源充足、团队合作”为培养理念,大胆探索一条适合国际关系学院满足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研究生教育之路,不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国际关系学院始建于194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是一所富有优良传统的高等学府。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心学校办学工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邓颖超等同志曾多次来校视察,与师生亲切交谈,给予极大关怀。陈毅副总理亲笔题写校名。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要批示。
学校曾为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开办培训班;20世纪50年代首创侧重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196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3年,率先完成从单一的外语院校向多学科复合型院校的转型。
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全国涉外政法类重点高校,是国家重点支持小规模特色试点高校,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2024年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为:国际关系和政治学理论,拟招收博士研究生12人,实际招生规模可能因后期国家正式计划下达或各专业方向考生报考情况而出现变化。
一、报名基本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报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①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在国(境)外院校取得学位者,还须在录取当年入学前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③获得学士学位满 6 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的人员,可按照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以同等学力身份报名者,须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已发表 2 篇以上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 5 名)】。
4、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专业能力及良好的外语水平。
5、身心健康状况符合我院的体检要求。
二、招生专业与研究方向
见我院发布的招生专业目录(附件)。
三、学习年限和学习方式
我院博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学习年限内全日制在校学习。
四、报名程序
1、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
网上报名时间:2023年11月15日8:00至12月15日17:00
网上报名网址:http://yz.chsi.com.cn(最右侧上方“博士网报”链接)
网上报名程序:(1)考生登录报名网站,注册用户;(2)在网上填报报考信息、上传本人近期正面免冠的电子照片;(3)在网上支付平台交纳报名费,报名费为 200 元/人(我院只允许每名考生报考一个志愿)。
请考生在安全场所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等环节,因考生自己操作失误或网上支付账号和密码泄漏造成的损失,责任由考生自负。我院报名费只采取网上支付的方式,网上支付报名费后,无论考生是否参加考试,一律不退返报名费。
报名成功后,网上报名系统自动进行学历(学籍)校验。对于系统显示学历(学籍)校验未通过的考生,请在笔试时,将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及学历认证报告交我院研招办审核。
2、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网上报名成功后,须在以下时间、以下方式提交申请材料进行报名确认:
(1)现场提交材料:2023年12月27日-28日,每日8:00-17:00,北京考生、外地考生均可到我院研招办现场提交申请材料。
(2)邮寄材料:有条件的同学尽可能现场提交申请材料,现场提交材料有困难的,必须不晚于2023年12月27日寄出材料给国际关系学院并电话告知或邮件确认(快递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国际关系学院研招办,邮编:100091;截至12月28日未确认收到材料的,视为未递交;建议选择EMS或者顺丰,招办无法自取快递)。
(3)须提交的材料清单(按以下编号顺序排序):
A. 基础材料类
(1)填写、签章完整的《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网上报名后即可下载)。
(2)有效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3)外语水平能力证明复印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成绩:
英语:大学英语六级(CET6)、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第五级(PETS5)、托福(TOEFL)、GRE、GMAT、雅思(IELTS)。
法语、日语、俄语等语种成绩单应为国内外权威考试机构颁发的成绩单。
(4)本科和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原件(须加盖研究生院或人事部门公章,如果没有本科学习阶段可不提供本科学习成绩单)。
(5)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双证硕士须提交硕士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须在入学报到后补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6)两封专家推荐信(推荐信模板),须分别密封并由推荐专家在封口骑缝处签字(专家须为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
(7)报考定向全日制的考生须提交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脱产学习四年的证明。
B. 学术材料类(装订成册, 一式两份)
(8)个人简历(含学习及学术研究经历)。
(9)博士学习期间研究计划书(内容包含拟研究的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观点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基础、预期创新性内容及文献目录等,字数不低于5000字)。
(10)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可提供论文开题报告或论文初稿)。
(11)学术获奖证书、公开发表的论文、其它原创性研究成果等考生认为能证明自己研究潜力的材料。
C. 同等学力人员报考的,还必须具备我院规定的特殊条件,并应提交相关材料原件。
考生提交的以上所有申请材料,须提交原件核对。无法提交原件核对的,视为提交材料不真实;所有申请材料如有不真实的,取消复试资格;如有弄虚作假行为被查实,已被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
考生应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承诺所提交报考材料均真实有效。学院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将取消其报考资格、录取资格直至学籍。
五、考核程序
1、资格审查
(1)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根据上述报名要求,对申请人A类材料进行资格审查,材料齐全且符合要求者进入下一阶段审核。
(2)学院将组织资格审核专家组对考生提交的B类材料进行集体审核和综合评价,材料综合评价结论为合格的考生方可进入笔试阶段。合格考生名单预计于2024年3月前通过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https://yjszs.uir.cn),考生届时自行查询。
2、笔试
笔试科目为外国语和两门专业课(详见《国际关系学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每门科目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长为180分钟。外国语笔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外语基础能力,专业水平考核主要考察所报考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等。
笔试时间预计在3月底或4月初,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
3、复试
复试以综合面试(满分100分/合格60分)的形式进行,主要考察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心理健康状况、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科研潜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复试时考生须按教育部有关标准进行体格检查。
4、总成绩计算和录取
复试成绩均合格者,将其笔试和复试各项成绩加权求和计算总成绩,总成绩计算方式为:
总成绩=(专业基础课+专业综合课)*1/2*50%+专业外语*20%+综合面试*30%
各专业方向考生按总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确定拟录取名单,经学院审定后,在学院研招网予以公示。
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复试期间发现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替考、或政治思想道德状况不符合录取要求、或弄虚作假的,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体检不合格经复查仍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予录取。
六、其他事项
1、我院博士生的学费标准均为:10000元/人•学年。
2、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研究生毕业后须按协议书回原单位工作,就读期间,学生人事档案、户籍、工资、医疗社保关系不转入我院。
3、我院不允许学生同时攻读两个(及以上)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的学位。
4、我院博士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考生可随时登录我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有关信息公告。
七、信息公开与监督机制
1、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我院将通过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相关说明、考核程序、复试名单和拟录取名单。
2、对招生录取过程中出现的异议,可向我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申诉;
若仍有争议,可向我院纪委或北京教育考试院等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八、联系方式
我院研招办联系电话:010-62861184
我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yjszs.uir.cn/
学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坡上村12号 邮编:100091
欢迎报考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共青团国际关系学院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学术交流中心第一放映厅召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副书记王泰鹏,北京外国语大学团委书记黄伦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幸明军,党委委员、副院长许可,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陈斌,工会常务副主席王延忠出席会议。
会议照片
校团委孙华砚主持会议
共青团国际关系学院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全校师生深入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稳步推进落实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之际召开的一次青春盛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团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上级党委关于学校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团结带领全校团员青年矢志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加快建设双一流院校贡献青春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开幕会上,校工会常务副主席王延忠、北京外国语大学团委书记黄伦伦分别代表群团组织和兄弟高校团委致辞,祝贺我校团代会胜利召开。
校工会常务副主席王延忠代表群团组织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团委书记黄伦伦代表兄弟院校团委致辞
大会主席团主席、校团委书记吴启春代表共青团国际关系学院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矢志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为实现双一流院校建设目标贡献青春力量》的报告,报告系统回顾了十三次团代会召开以来国关共青团在思想引领、服务引领、实践引领、文化引领、组织引领等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立足政治建校,全面加强团员青年思想引领;立足服务大局,带领团员青年在奋斗中挺膺担当;立足团员青年成长成才,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立足校园文化建设,用心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立足从严治团,持续深化团学组织改革。报告还阐述了新时代国关共青团面临的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明确了未来五年的主要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
大会主席团主席、校团委书记吴启春作报告
团北京市委副书记王泰鹏代表上级团组织讲话。他高度评价了国际关系学院共青团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青年成长、完善育人平台、深化团学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向各级团组织、团干部和广大团员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扛起政治大旗,永葆政治底色;坚守为党培人使命,筑牢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根基;坚持把握时代主题,强化青年责任担当,服务青年成长;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先进团组织的时代风貌。
团北京市委副书记王泰鹏代表上级团组织讲话
校党委书记幸明军代表学校党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关心支持我校工作的团市委和各兄弟院校表示衷心感谢,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广大团员青年致以亲切问候。幸书记在充分肯定我校共青团取得各项成绩的同时,代表学校党委对国关共青团和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要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筑牢政治忠诚;要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胸襟,强化使命担当;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练就过硬本领:要以“不到楼兰誓不还”的精神,接续做好团学工作。
校党委书记幸明军发表讲话
大会按照议程安排和选举办法,经过民主投票,选举产生共青团国际关系学院第十四届委员会。刘欢、孙华砚、任新雨、何玥、杨烽巍、赵思斯、高梓祺、梁爽、崔铭君(按姓氏笔画顺序)9名同志当选委员会委员。
选举会场照片
投票过程照片
与会代表高度负责,热情饱满,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履行代表职责,在代表团会议上热烈讨论,为学校共青团工作建言献策。
分团讨论照片
大会闭幕后,共青团国际关系学院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选举产生共青团国际关系学院第十四届委员会书记孙华砚、副书记刘欢。
共青团国际关系学院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现场